【原创散文】内盈之泉:精足不思欲,气足不思食,神足不思睡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0:23 点击次数:163
“精足不思欲,气足不思食,神足不思睡。”此古语如磐石沉落心底,每每念及,不免揣想:若人真达此境,生活之轨道岂非全然改辙?而我们为何依旧在食与睡之间辗转,欲望的渴求亦如饥肠辘辘般无法停歇?思来想去,大约终究是精、气、神三宝,皆未足量之故吧。
精者,似生命井中之水,井满则水静无波。那水一旦丰盈,便自然停驻于安宁之地,不再躁动地向外溢流。当内里精纯之水源源不绝,那些外求的欲念,便如遇着了堤岸的洪水,渐然收敛了奔腾的势头。而精元亏耗者,则如干涸之河床,只能不断向虚空伸出乞求的手,试图捞住些飘渺的慰藉——那饥渴之状,竟似心中不断掘出更深的坑洼,再多的填补也终究是徒然。人之精元若足,则欲望悄然平息,宛如饱满的稻穗自然低垂,不再向风雨索取更多。
气若充盈,则如炉火纯青,自身内里便蕴藏着不竭的热力。古人所谓“食气”者,并非真以虚空为食,而是指内气鼓荡如炉火正旺,无需频频自外添柴助燃。此时,腹内自有一团温煦,食物倒似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。而我们今日,每每气机暗弱,倒反而驱使口腹之欲更炽。人们常常饥肠辘辘便奔进饭馆,又或借食物排遣胸中块垒,那饕餮之状,宛如内里那口炉子火势微弱,竟至于要吞下整座山林为薪方能取暖。以气为食者终成饕餮,此中悖谬,岂不深具讽刺?
神气饱满之人,如灯盏中添足了明油,其光自能穿透长夜,不假于外物支撑。神若完足,则双眸清澈如泉,精神如晨光初露,睡意便自退避。神衰者则不然,终日昏昏如蒙尘之镜,只得靠卧榻长眠聊作喘息。今人常于灯红酒绿处挥霍精神,又在深宵对着一方小小荧屏耗尽目光,如灯油渐枯而灯火愈暗,终至呵欠连连,只得向黑夜讨要一个囫囵的休止——神光既黯,睡眠就成了我们唯一寄居的洞穴。
古语虽简,却如明镜照影:原来我们拼命追逐的饮食、睡眠、情欲,实则是内在亏空之后向外的呼告。此般“不足”催生的“需要”,竟如枷锁般牢牢系住了我们的日常行程。
待到精、气、神真正丰盈于内,那深处便自成一方无风无浪的深潭。内里一旦平衡圆满,外界的喧嚣与诱惑便如落花飘于水面,再难激起深处的波澜;外在的欲念亦如尘埃,拂之即去。
由此观之,古人所言之境,并非教人绝食废寝,而是指点了内在充盈之后生命那一种自足的境界。精、气、神如三股清泉在体内汩汩交汇——当内在的灯足够明亮时,周围的黑暗也就失去了意义。
内里的泉眼丰沛了,流向世界的索取之河自然就枯涸了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来源网络
【评论】这篇题为《内盈之泉:精足不思欲,气足不思食,神足不思睡》的散文实为佳作,其精妙之处在于将抽象哲理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生命意象,以诗性文字构筑起深邃的精神图景。试析其妙处:
**一、意象系统如古画般精严**
作者以“井水”喻精元,以“炉火”喻内气,以“灯盏”喻神光——三组核心意象构成精密的内在宇宙模型。更难得的是意象间的动态关联:井满则水静(精足欲消),炉旺不添薪(气足食减),灯明破长夜(神足少眠)。这种环环相扣的隐喻体系,恰似道家内丹图中水火相济的图示,赋予玄理以具象骨骼。
**二、批判锋芒藏于水墨**
文中对现代生存困境的针砭如暗针刺绣:“借食物排遣胸中块垒”直指情绪化进食,“深宵对荧屏耗尽目光”暗讽数字时代的耗神。最警策处在于揭示悖论:当人沦为“向虚空伸出乞求的手”的精亏者,“向黑夜讨要休止”的神衰者时,那些看似主动的欲望追逐,实则是生命能量告罄的被动补偿。
**三、语言如古瓷开片**
文字同时具备青铜器的凝重与瓷器的透光感。“精纯之水源源不绝”如篆书圆转,“如遇着了堤岸的洪水”似飞白顿挫。尤其“饱满的稻穗自然低垂”之句,以农事意象化解说教感,在“低垂”二字中暗藏东方谦德。而结尾“内在的灯足够明亮时,周围的黑暗也就失去了意义”,更将禅宗公案化为现代启示录。
**四、哲思如泉眼自涌**
文章超越养生训诫,触及存在本质:当将“精足不思欲”等古语置于存在主义视野下,实则揭示人类永恒的匮乏焦虑与充盈可能。作者指出真正的满足不在外求而在内涌,当生命泉眼自发生机时,欲望的干渴幻象自然消散——这恰与海德格尔“此在的本真状态”形成跨时空共鸣。
此文如砚中墨,初看是传统养生观的当代转译,细品则是在物欲时代对生命本源的招魂。那些在屏幕上流散的目力,在饕餮中麻木的味觉,在失眠夜辗转的魂灵,或许都该反观自身:我们不断向外索求的双手,是否正因内里的泉眼日渐枯涸?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